您的位置: 皇冠娱乐 > 统战人士 >

李狄三后代:还原真实的“燕赵英雄”-皇冠娱乐

作者: 章正 李有军发布时间: 2021-10-14 09:39:51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打印
t
t-

d513eb57-7d4d-4231-a0f8-716f064acbc1.jpg

  右图:1977年,李惠聪(左一)与他人在爷爷李狄三墓前合影。记者 章正 翻拍

  李狄三后代档案:

  李狄三孙女李惠聪,1960年出生,无极县医院退休;

  李狄三之孙李惠军,1962年出生,无极县财政局退休;

  李狄三之孙李会田,无极县里城道乡里城道村党支部副书记。

  一支钢笔赠儿子,是李狄三的遗愿,但钢笔并没送到李狄三儿子手中,而另一支钢笔成了他家人的传家宝。

  李狄三的孙女李惠聪告诉记者:“整整12年,爷爷没有回过一次家。”

  随着李狄三研究资料的公开,孙辈们也理解了,爷爷这位“硬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心底依然惦念着3000公里外的家人。

  他给家人留下的遗言是:“金星”钢笔一支,是南泥湾开荒时王震旅长发给我的奖品,如有可能请组织转交给我的儿子五斗,还有条狐狸尾巴是日加木马本送的,请转交给我的母亲。

  这是一个共产党人,留给家人的全部遗产。遗憾的是,这支钢笔并没能送到李狄三儿子的手中。

  在后续部队战友转送李狄三遗物的途中,突遭泥石流,所有物品,包括钢笔在内全部遗失。

  还好,李狄三的战友们一直记着这个遗愿。

  进藏先遣连原副连长彭青云,把自己的一支“金星”钢笔送给了李狄三的儿子,这亦是彭青云在南泥湾时获得的奖品。

  “这支钢笔我们家一直珍藏着。”李狄三的孙子李惠军说。李狄三的孙辈们了解爷爷,基本是从别人口中得知的,而非家人。

  “奶奶不善言辞,几乎没有向我们说起过爷爷的故事。”李惠军说。

  这家人,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朴实而又坚韧,没有对组织提出过任何个人要求。

  耿兵海与李狄三家人相熟,作为无极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他查阅史料发现,在整个抗日战争中,无极县共有2970人参加八路军,有1462名英烈血染疆场。还有470人参加贺龙的部队,其中就包括李狄三。

  来到河北无极县,距离县城不远的里城道村,是李狄三的老家。

  李狄三的出生日期,各方说法不一。其后人亦不太清楚,查阅史料推断应该在1914年至1917年之间。

  “我爷爷兄弟五个,他排行老二,一家人的生活非常穷困。”李狄三的另一位孙子李会田说,他现在担任着里城道村党支部副书记。

  可以确定的是,与很多无极县的穷苦家庭一样,李狄三家中的田地,一半种着棉花,一半种着粮食。

  来到李狄三故居原址,李会田介绍说:“我爷爷之前就住在这里,以前是土坯房,我们80年代翻修成了砖房。”

  “这里有一架爷爷当年用过的纺车。”他向记者介绍。

  其中,一个不为人知的细节——李狄三擅长纺线和织布。据他家人回忆,由于冬天太冷,他只好在地窨子(地窖,与后来先遣连到达阿里所挖的地窝子很相似)纺线,里面虽然昏暗,但这里比家中更暖和。

  日子清苦,李狄三靠着纺线织布换钱补贴家用,但宁静的生活,很快被打破。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无极县的国民党政权弃城南逃,日本侵略者到来,全县民不聊生。

  耿兵海介绍说,这期间,中国共产党人大力宣传抗日救国主张,积极推进抗日救亡运动。

  那时,无极县广为流传着这样一句口号: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粮出粮,大家团结起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1938年,李狄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李惠聪说:“爷爷入党之后,从事秘密工作,家人和邻居都不了解具体情况,他也从来不和奶奶讲。”

  日军占领了县城,李狄三和其他共产党员,活跃在当地农村,不断进行抵抗。

  1939年夏天,李狄三参加了贺龙的120师,离开家乡,在平汉铁路以西的太行山坚持游击战。

  李狄三是背着父母参军的,走之前的晚上对妻子告别,嘱咐她要好好照顾老人和孩子。妻子听后泪流满面,灯光下为上路的丈夫缝补衣服。天不亮,李狄三摸了摸睡熟的儿子,吻了一下儿子的面颊,对妻子说:“我走了,多保重,革命胜利后回家团聚……”

  “这也是爷爷奶奶最后一次见面。”李惠聪说。

  李狄三很爱学习,曾跟着村里的老人学会了吹笛子。入伍后,李狄三表现很突出,高高的个头,能说会唱,是120师非常活跃的宣传员。

  后来,他被送往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到359旅担任排长、团民运股长、联络股长等职务。

  在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他被评为劳动模范和纺织能手。1946年,他随西北军西征,转战关中平原,参与打通河西走廊,翻越祁连山进军新疆,再带着先遣连入藏,把第一面五星红旗插上了西藏。

  儿子五斗也是一名共产党员,1976年他去阿里地区给父亲李狄三扫墓。李惠聪回忆:“父亲回来后,问我愿不愿意去阿里工作?”

  “愿意!”李惠聪回答。那时,她只知道阿里是一个偏远的地方,爷爷在那里牺牲,其他,一无所知。

  从老家出发,经转乌鲁木齐,再乘车到叶城,一路走了一个月,才到了爷爷的墓碑前,李惠聪忍不住放声大哭。

  “看着荒凉的高原,我就想,爷爷是一路骑马、走路过来的,太不容易了。”她在阿里地区医院工作了两年,如今已经退休。

  “现在阿里怎么样了?”她关切地问。

  看着记者手机里的照片,她说:“阿里变化真大!”

  从援藏到留藏,俞江是来自河北的一位阿里干部,他对先遣连历史颇有研究,他说:“李狄三是中国共产党优秀的基层领导干部,他不仅具备丰富的战斗经验,而且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

  这支钢笔的故事,还在延续。

  “传承长辈的精神,为国家作贡献,这是我们的家风。”李狄三堂侄子李保忠说。

(责编: 陈建国)
相关阅读
 

热点关注更多>>

领导论述更多>>

理论园地更多>>

相关链接更多>>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