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把国家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科学分析国家安全形势出现的新变化新特点,统筹发展和安全,创造性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不断把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推向现代化。我们要坚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实现政治安全、人民安全、国家利益至上相统一,不断提高平安中国的建设水平。
一、健全国家安全体系,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拥有科学完善的国家安全体系,是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更大发展的有力保证,是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的重要体现,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完善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充分证明,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原因,也是将来可以取得更大胜利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党对国家安全的绝对领导是做好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原则。要坚定不移贯彻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负责制,完善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机制,切实落实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全过程领导。
强化国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要深刻认识国家安全系统的传导效应,把提高协同能力作为国家安全工作的重要着力点,促进各领域各方面各层级的高效联动。加快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完善重点领域安全保障体系和重要专项协调指挥体系,强化经济、重大基础设施、金融、网络、数据、生物、资源、核、太空、海洋等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健全反制裁、反干涉、反“长臂管辖”机制。随着我国国家实力的不断增长,外部讹诈、遏制、封锁、极限施压不断升级,“长臂管辖”的力度广度只增不减。必须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发挥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不畏强权,进一步健全反制裁、反干涉、反“长臂管辖”机制,尤其是维护涉外国家安全的法律体系建设。切实有效地应对外部风险和挑战,在斗争中维护国家尊严和核心利益。
二、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牢牢把握维护国家安全的主动权
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是应对内外部风险挑战的关键,是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中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的胜利保障,直接体现国家安全职能部门的处置水平,反映国家安全体系的建设质量。
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国家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核心是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增强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能力根本要义是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始终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要坚决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历经千难万险而建立起来的,要坚定不移保持这一显著优势。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指导地位,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维护政治安全必须要增强斗争本领,尤其是提高意识形态领域斗争能力。
着重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一要确保粮食安全。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关乎国运民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要把中国人自己的饭碗端得更牢,把中国人自己的粮仓填得更满;二要确保能源资源安全。能源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要优化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结构,提高科研技术创新;三要确保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是大国基础结构稳定的支撑,要求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四要捍卫国家海洋利益。海洋权益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利益,必须有效开展我国在黄海、东海、南海等重点领域的维权斗争,加快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全面增强国家维护海洋权益的能力;五要加强海外安全保障能力建设。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海外利益安全日益成为重要的国家安全领域,公民、法人在境外人数不断增多,对外投资规模不断增大,要求实施维护与拓展并重的海外利益安全战略,保证我国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权益。
不断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当代中国发展环境十分严峻,各种安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转化,使得我国面临安全形势上更大的不确定性和系统性风险上更大的破坏性。必须更加自觉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和不犯颠覆性错误的底线。同时,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坚决避免国际安全形势的同频共振。
三、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强化建设平安中国的社会依托
社会公共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方面、重要体现。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不断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
推进安全生产风险专项整治,加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安全风险专项整治对保障生产平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健全安全生产配套制度,全面压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及时准确消除安全生产隐患。对重点行业、领域加大安全监管力度,切实做好科学风险评估,进行安全风险分级、分类管理,从组织、制度、技术、应急等方面对安全风险进行有效管控,确保安全风险始终处于受控范围内。
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急难险重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一要强化监测预警能力。最好的治理方式是预防,做好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预警,将潜在的、即将发生的风险扼杀在摇篮里,将损失降到最低;二要强化应急反应能力。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间就是生命,要做到快速反应、快速到位、快速处置;三要强化技术创新能力。处理好突发公共事件,需要强大的皇冠娱乐的技术支持以便更加高效地完成任务;四要加快推进国家区域应急力量建设。构建专业应急救援力量、社会应急力量和基层应急救援力量“三位一体”保障格局,形成高效联动的应急救援机制。
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健全生物安全监管预警防控体系。一要做好食品药品检验检测工作,坚决打击食品药品违法行为;二要充分认识到健全完善生物安全监管预警防控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三要加强个人信息保护。个人信息涉及人身、财产安全和个人隐私,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人民在享受信息化为社会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个人信息被泄露利用的风险,要持续完善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体系,保护好公民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四、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奠定实现高水平安全的坚实基础
社会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国家高水平安全的必由之路。加快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中组织体系、制度体系、运行体系、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之间相互依托相互制约,要科学规划各方面建设,扎实推进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
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制度保障。这要求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立足中国实际,不断改进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牢固树立科学的社会治理理念,保证社会治理制度建设正确方向。坚持党对社会治理制度建设的领导,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调动各领域各主体的参与积极性,汇聚各方力量,边共建边共治边共享。
基层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应聚焦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致力于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坚持把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市域社会治理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要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市域具备一定的资源基础能够解决社会治理中的难题,也能够担负起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和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在国家治理总体格局中具有显著优势和特殊意义。因此,可以充分发挥它自身的主导作用,更好促进城乡治理联动。社会治安是平安建设的永恒主题,是维持社会秩序、保护人民安全的关键,要不断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打防并举、标本兼治,依法严惩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营造见义勇为社会氛围,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当前,我国面临的社会治理问题趋向复杂化,治理压力很大,想要更好维持社会秩序,切实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坚持群防群治,打造社会治理共同体。一要加强价值引导,使共同体理念在全社会达成共识,促进民众自觉参与社会治理;二要加强法治保障,规范社会主体和个人的不当行为,在“良法”的前提下促进“善治”,切实维持好社会秩序;三要完善协同机制,搭建协同联动的组织框架,让多方主体参与社会治理,促使相关问题得以更彻底更迅速地解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了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极端重要性,并从总体谋划、重点方面、关键领域等作出了重要论述,为我们做好国家安全和社会治理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新征程上,要坚决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统筹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夯实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基层基础,完善参与全球安全治理机制,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着力构建新安全格局,以保障新发展格局实现更大发展,不断开创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作者单位:自治区党委党校、西藏大学)